壹年壹度的團圓飯充分顯示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愛,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家人團聚往往在精神上安慰和滿足“壹家之主”。老人們照看兒孫,過著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是多麽幸福啊,他們過去在照顧和撫養孩子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沒有白費。
而年輕壹代也可以借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個古老的傳統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很多人因為生活的壓力不得不選擇不回家過年,這也讓年夜飯成為壹句空話。
2.小年和竈神
湖南很多地方都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新年是“新年”的“開幕式”。從這壹天開始,節日的氣氛壹直持續到元宵節。株洲等大部分地區把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益陽等地把二十三作為“小年”,邵陽、婁底等地把正月十五作為“小年”。衡陽和湘北比較重視小年,株洲等地不太重視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的習俗。據說23日竈神要給人講善惡,所以在祭竈的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竈臺,幾個箱子,鍋碗瓢盆,在竈神雕像旁貼對聯:“天道說好,下界安”,在竈臺前供奉糖果。全家人都要行禮許願,希望竈王爺吃了之後,不要說人壞話。這叫“送竈神”。
3.春節和春聯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傳統節日。原來在“臘月初二”(農歷十二月八),南北朝改到年底。春節貼春聯有著悠久的歷史。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據《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桃木制作的,即把“神茶”和“雷宇”二神的名字寫在紅木黑板上或畫在門上,五代時在紅木板上寫對聯。據說中國第壹副對聯是五代蜀中的孟昀題寫的:“新年,甲節長椿”。
春聯,又稱“春簽”、“門對”、“對聯”,是中國民間春節習俗之壹。它以工整、簡練、精致的文字描繪美好的意象,表達美好的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是中國人慶祝春節的壹個重要標誌。當人們在家門口貼上對聯時,意味著春節正式開始。
4.新年祝福和壓歲錢
人們通常在春節期間稱他們的親戚和朋友為“新年快樂”。相傳古時候隆冬時節,有“年”妖怪侵擾百姓生活。“年”怪物有三種恐懼:壹是害怕聲音,二是害怕紅色,三是害怕火。這樣,每家每戶都會在兇獸“年”跑掉後,放鞭炮,在紅紙上寫春聯,點篝火,互道“新年好”“新年好”。這些傳說逐漸演變成為今天的習俗。
邵陽等地,“初壹村走,初二去姥姥家,十五接我媽。”婁底等地認為長輩看望晚輩是壹種美味的表現。在新年問候時,燃放鞭炮以示慶祝。衡陽等地以燃放鞭炮接待客人為主,邵陽等地的客人帶鞭炮到主人家門前燃放。
春節期間,在湖南和貴州的侗族同胞中盛行壹種叫做“打侗年”(也叫蘆笙會)的群眾性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於漢族的“團拜”,但比“團拜”更歡樂熱烈。這種活動壹般是兩個村舉行,兩個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舞蹈比賽。此時,兩村的觀眾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其樂融融。
5.粘貼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這些都有祈福、裝飾住所的民間功能。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6、守歲
中國人有過除夕的習慣,俗稱“熬年”。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和春聯壹樣,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擴展數據
春節是中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放鞭炮、拜年等。中國有句民間諺語,新年到來時,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也叫農歷年,俗稱“過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據《盤古王彪》記載,“天帝始使主支名,以定年位”。在古代,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在今年年底舉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