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巨大而持久的戰爭中,羅馬是勝利者。羅馬勝利的主要原因是羅馬共和國處於蓬勃發展時期。雖然是貴族共和國,但統治階級不同階層之間存在平民與貴族的矛盾。但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鬥爭,平民廢除了債奴制,獲得了壹定的政治權益,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得到調整,平民參與國家生活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國家政治生活暫時穩定,為羅馬順利對外擴張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會前提條件。羅馬對外擴張的主要目的是掠奪土地、財富和奴隸。當然,對這種掠奪需求最迫切的是奴隸主上層。然而,平民並不是沒有興趣。很多人也希望從戰爭收益中獲得壹點利潤,尤其是在意大利土地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對外擴張的結果可以在壹定程度上滿足平民對土地的需求,雖然他們往往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和犧牲品。這樣,在對外擴張的問題上,羅馬奴隸羅馬對外擴張的主要工具就是組織嚴密的軍團,軍團由羅馬公民組成,而平民,尤其是農民,是羅馬軍團的中堅力量。由於以上原因,羅馬對外擴張的力量很強。雖然在布匿戰爭中屢遭失敗,但每次失敗後都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直至最終取得勝利。
相比之下,迦太基在很多方面都遠不如羅馬。迦太基征服北非土地後,統治階級明顯分為兩派:壹派代表大地主利益,主張主要維護和鞏固在非洲的利益;另壹派是商業派,主張繼續海外擴張,拓展海外利益。兩派之間壹直有尖銳的鬥爭,經常此起彼伏,影響和作用於迦太基的對外政策。哈米爾·卡爾、哈蘇·巴爾和漢尼拔主要代表後壹派的利益。主要的活動基地和據點是西班牙和新迦太基,而在迦太基和政府,地主往往占上風。這就是漢尼拔移居意大利時從未得到迦太基政府支持的原因。漢尼拔雖然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他指揮的是壹支孤立無援、幾乎與自己國家斷絕關系、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的軍隊。此外,他是在其他國家的領土上作戰,情況非常困難。所有這些情況使得迦太基最終失敗,在戰爭中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