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統壹嶺南,設桂林、項峻、南海。現在浦北縣屬於項峻。
漢朝/漢族/漢語/人類
丁原六年(公元前1165438),設合浦縣,屬合浦縣。現在浦北縣歸合浦縣管轄。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合浦縣駐地從廣東徐聞縣遷至合浦縣,即現在的浦北縣泉水鎮九洲古城頭。
南北朝
宋七年(471),李越府設在臨漳縣,州縣政府設在浦北縣時永鎮秧田窩(又稱“青牛城”)。齊建元元年(479),合浦縣遷至廣東徐聞縣。
齊建元二年(480),合浦縣設鳳山縣、蘇龍縣(又稱彩龍縣),後改為蘇龍縣,縣治在浦北縣王宓鎮古力村。
隋朝
開九年(589),合浦縣改名合浦縣,屬越州管轄。
大業元年(605),越州改名瀘州。大業三年又稱合浦縣。州治、縣治、縣治仍在浦北縣泉水鎮九洲古城頭。
唐朝
武德四年(621),合浦縣改名越州。增蔡龍縣,縣治在古力境內,浦北縣王宓鎮。
貞觀八年(634),越州改名連州,以大連洞命名。治州為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唐城遺址。
宋朝;姓
開寶五年(972),鳳山、彩龍、大連三縣廢,並入合浦縣。現在浦北是合浦縣,屬於連州。同年,連州土地由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唐城遺址移至合浦縣石康鎮長沙場。
元朝(1206-1368年)
至元十三年(1276),連州升為連州道,合浦縣歸連州道管轄。現在浦北是合浦縣的壹部分。
明亮的
洪武七年(1374),屬廣東省,撤銷合浦縣,並入石康縣。
洪武十四年(1381),恢復合浦郡。
幹凈的
直隸州,隸屬廣東省,轄合浦、靈山、沁縣、方城四縣,稱為沁聯四屬。府轄合浦縣,浦北屬合浦縣。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2年(1913)實行團局制。合浦縣分為16個團,群眾稱之為上下八團。今天的浦北縣是上八團,團下面是局,局下面的街道是廣場,村是鄉。
4年(1915),今浦北縣分為8個區,22個分局。
19年(1930)公局改為鄉鎮,現在浦北縣原有的22個分局改為16鄉鎮。
26年(1937)縣政府改革,建立區、鄉、保、甲制度。並以征兵制取代征兵制。
27年(1938)5月,合浦縣政府後院被日軍飛機炸毀,縣政府遷至浦北縣黃章鎮。
二十八年(1939)八月,中共合浦縣委在晉北縣大成鎮金街小學召開縣委擴大會議,選舉產生第二屆縣工作委員會領導成員,建立以白石水為主,小江為輔的農村革命根據地。辦公地址位於晉北縣白石水山區。
32年(1943),合浦縣第八區行政公署留守處設在浦北縣黃章鎮。
36年(1947)9月,浦北縣第壹屆人民政府——何伶南區軍政府在浦北縣大成鎮雙沖口成立。轄合浦、靈山。
38年(1949)4月,成立六萬山區委,撤銷合浦縣委。
同年8月1日,合浦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長朱蘭清。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19511 2月,“合浦縣人民政府中北區辦事處”在張成立。
1952 5月12日,廣西省人民政府發出書面通知,正式成立浦北縣人民政府,縣政府設在小江鎮。因位於合浦北部,故名“浦北”。隸屬於廣西欽州區。(國務院正式批準秦連劃歸廣西,分析合浦縣北部設立浦北縣時間為11年8月,合浦縣北海成為獨立市。)
1955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浦北劃歸廣東合浦區管轄。
1958 12 31,廣東省第二次政府會議撤銷浦北縣,並入合浦縣。3月20日,1959,國務院正式批準,隸屬湛江特區。
1965 7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恢復浦北縣,隸屬廣西欽州區(地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