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過生日有哪些習俗?
潮州春節習俗潮州春節習俗,真的挺多的。最有特色的是過年送橘子。在潮州,有壹種強調“在新的壹年裏給橘子帶來好運”。在民間,在中國廣東,人們習慣把橘字寫成橘字,橘字和吉祥字很像。因此,在春節,人們互相贈送橘子以求好運,希望在新的壹年裏好運。春節期間互贈橘子的習俗在潮州很流行。在潮州,人們稱橘子為“大橘子”,它的諧音是“大吉大利”。因此,人們應該帶著橙子到親戚家過年,主人會用自己的大橙子與客人帶來的大橙子交換,這樣才能彼此友好,有好運氣。通常女人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都會準備壹些橘子,放在籃子裏拎著,作為新年禮物,而她回贈的禮物也就是這些東西。在潮州,按照中國的習俗,年輕人向長輩拜年,長輩自然會回報他們。至於給後輩什麽食物,自然是選擇孩子愛吃的、有吉祥意義的物品,所以選擇橘子作為這類有特殊意義的食物。至於給紅包,是讓孩子買自己喜歡吃的,玩的,後來為了簡化手續改了。雖然意義相同,但還是不如傳統的橘子有意義。送橘子當禮物如果甲家的孩子在春節期間打罵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須送壹對橘子當禮物,甲家的父母也不怪自己的孩子。第二個家庭的人接受了橘子,原諒了第壹個家庭的孩子。這說明B家遭遇了壹場不吉利的爭鬥,如果A家運氣好送給B家,今年B家和B家的孩子就不會有什麽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帶親戚吃橘子潮州揭西縣客家地區,每年正月初壹到元宵節是走親戚最忙的時候。人們在這條被稱為“尤政”的路上來來往往。妳帶的禮物必須是壹對生橘子和兩片蒜,表示新年好,主人不能接受客人送的橘子和蒜,所以壹定要留著,和禮物壹起帶回去。有了橘子,潮州人的新年就多了幾分吉祥,多了幾分春節的特色。潮州也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拜年習慣。農歷正月初壹叫元日,是新年的頭,春天的開始。也被稱為春節。壹大早,家家戶戶放鞭炮,俗稱“開門”,辭舊迎新。春節壹大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菜肴,到祠堂祭祖。所有祠堂都要掛燈籠,標明自己的姓氏,顯示祖先的官職或苔莎家風。潮州市民在正月初壹至初三購買吉祥擺件。晚輩要給長輩拜年,親戚朋友之間互相祝賀,這叫拜年或拜義。當孩子們壹大早拿著檳榔(或者用橄欖代替檳榔)給長輩拜年時,長輩會獎勵他們壹些錢給他買糖果,俗稱面錢。這壹天出門遇到熟人,要互相祝賀,祝新鄭壹切順利。交情深的互相拜訪,互相膜拜。財神潮州過年吃也有自己的講究。正月初壹,全家吃素。第二年初二,各家祭祖吃肉,俗稱“開羞”。意思是對祖先的尊重。除夕夜,家家戶戶關門“圍竈”,菜肴豐盛。桌子中間有壹個“竈”,俗稱“客竈”。除夕夜,所有遠離桑子的親戚都回家團聚。有意思的是,年夜飯後,父母要拿出事先做好的“龜殼”,讓大家嘗壹點,以祝賀身體健康,來年順利。過年的時候,潮州人也特別講究說話。大年初壹,大家都要說吉祥話,不要罵人,不要掃地,不要倒臟水,不要用刀剪,不要向別人要債。孩子打破盤子,要馬上說“不可忌口,不可過分”,或者說“張口即富”,“張口即富”或者“張口即富”,如果不小心點著了燈籠,就說是“燈火通明”。相熟的親朋好友在路上相遇,互道“新榮吉祥”。這壹天妳不能掃地。妳要把掃帚藏起來,讓垃圾堆積,說是“堆金積玉”。龍年春節,潮州人也有自己獨特的娛樂活動。潮汕春節文化活動最活躍。有各種各樣的鑼鼓,如舞龍、舞蜈蚣、舞獅和鸚哥。在壹些村莊,還需要通過舞獅隊拜年,以保持鄉情和友誼。正月初壹至初三敲鼓,連續三天祭祖。祭祀時有鼓樂助祭的習俗,於是壹些弦樂社和皮影戲班在此時組成小樂隊,到全國各地的祠堂巡回演出,唱歌助祭,參加新樂。主持人分別給這幾個樂隊發紅包,孩子們放在檳榔盤子裏送人。潮州人,舞獅的,過年真的很豐盛,吃的好吃,玩的酣暢...送大橘子的習俗增添了潮州人過年的喜慶和熱鬧。/好東西分享給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