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色藝俱佳,首創“梅派”藝術流派。
魯迅和梅蘭芳同時是中國的兩位大師。兩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創造了奇跡,為中華民族爭光。他們都是中國人的驕傲。
但是這兩個人的關系壹直很不好,彼此有很深的偏見,甚至壹輩子都沒有聯系。
這到底是為什麽?
魯迅和梅蘭芳素不相識,沒有前世。兩人唯壹的交集是,1933年初蕭伯納訪華時,參加了宋慶齡在他公寓舉行的家宴。
1933年,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訪問了中國。魯迅和梅蘭芳壹起出席了上海的歡迎宴會。事實上,他們認識很久了。雖然是同桌吃飯,但他們就像路人壹樣,自始至終沒有說過壹句話。
兩個人唯壹壹次面對面的機會沒有交流,兩個文化巨人緩和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可惜了壹輩子。
後來魯迅在《看蕭與人看蕭》中寫道:“也有梅蘭芳博士與其他名人的壹些問答,但在此,略之。”
魯迅在給臺靜農的信中說:“我看見他(蕭伯納)和梅蘭芳壹起回答問題,似乎還不夠稱”。
這種態度挺讓人費解的。但讀了魯迅的著作,尤其是有關京劇和梅蘭芳的著作,還是可以看出壹些端倪的。
在此之前,魯迅多次諷刺京劇,甚至是梅蘭芳。魯迅曾多次以不敬的口吻提到梅蘭芳,嘲諷京劇藝術。
魯迅與梅蘭芳的恩怨,始於魯迅發表的犀利文章。
1934年,魯迅以“張培”為筆名發表了壹篇名為《論梅蘭芳等人》的文章。原文是:
“他(程出版社:指梅蘭芳)的所作所為,沒有士大夫的幫助,自然是庸俗的,甚至是汙穢的,卻充滿了生命。當我成為‘天女’的時候,我是高貴的,但從那以後,我就僵化了,矜持了。看到壹個神仙或者林妹妹,我想大多數人寧願看到壹個漂亮的村姑,她離我們很近。”
魯迅在文章中毫不掩飾對梅蘭芳的不屑。他認為梅蘭芳的歌劇無論是否追求高雅都是糟糕的。不僅如此,魯迅還在同年8月發表了雜文《讀書筆記》。他在書中說:
“比如我們看《紅樓夢》,從文本中認識林黛玉,卻要排除梅博士先入為主的‘黛玉葬花’拍照的想法,再想壹個……”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也就是說,妳可以想壹想黛玉是怎麽讀《紅樓夢》的,只要不把黛玉想成梅蘭芳就行。
魯迅的這壹觀點,實際上與他早年寫的《論攝影之類》壹文相呼應。他曾經諷刺過女扮男裝的表演藝術:
“中國最偉大、最永恒的藝術是男人裝扮成女人...因為兩性都接近異性,男人看‘裝女人’,女人看‘裝男人’,所以會壹直掛在影樓的玻璃窗裏,掛在人民的心裏。”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魯迅為什麽諷刺梅蘭芳飾演的林黛玉了。
魯迅不喜歡京劇,這也是不加掩飾的。
他壹生只看過兩次京劇,沒看就逃了。他認為京劇無非是“壹大群人圍著打”,在臺下“太不適合生存了”。他還說:“臉書和手勢是代數,那麽它們是符號嗎?除了白鼻子示小醜,畫臉示強人,騎著馬拿著鞭子推著表開門,還有什麽不能說不能做的?”魯迅對京劇的偏見達到了這種程度。
郁達夫回憶魯迅對京劇的態度。“我曾經講過,如果余韓要改良京劇作宣傳,他壹點也不贊成,還幽默地說‘讓我們來宣傳京劇救國吧。“可以嗎,”"
原文是:
“他(程出版社:指梅蘭芳)的所作所為,沒有士大夫的幫助,自然是庸俗的,甚至是汙穢的,卻充滿了生命。當我成為‘天女’的時候,我是高貴的,但從那以後,我就僵化了,矜持了。看到壹個神仙或者林妹妹,我想大多數人寧願看到壹個漂亮的村姑,她離我們很近。”
被魯迅深刻諷刺過的梅蘭芳,自然不喜歡魯迅。
1936 10,魯迅去世,上海文化界的名人都參加了魯迅的葬禮,唯獨梅蘭芳缺席。
1949之後,梅蘭芳開始擔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每年紀念魯迅誕辰和逝世的活動,梅蘭芳總是缺席。
此外,他和魯迅的妻子許廣平都是政協常委。他們經常在壹起開會、聚餐、拍照,但也只限於這種官方活動,私下沒有交集。
這些做法表明,梅蘭芳對魯迅的抱怨很深,即使斯裏蘭卡人民已經去世,也不想再有任何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