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二月底,家裏的孩子提著籃子,跟著媽媽或奶奶去挑雞糞的葉子。
在南方,農歷二月底,鮮花盛開,樹葉茂密,到處充滿生機。在田野裏和坡頭嶺的盡頭,隨處可見豬屎豆。這些葡萄藤或長或彎。《廣東新語·草語·藤》載:“萬物治藤,蔓延於野樹野壁間,長壹尺余,葉似泥藤。
雞矢藤為什麽有這麽強的名字?大人的解釋是雞糞藤的葉子散發出壹種特殊的味道,類似雞屎。但是,在我看來,同時又濃又香。濃是因為沒有薄荷味;香味,因為畢竟是植物的氣息,仿佛聞到了陽光雨露。剛開始好像有點臭,然後,感覺香味聞起來沁人心脾,濃與香的融合與矛盾讓人欲罷不能。
雞矢藤摘下來後,清洗幹凈,放在太陽下曬壹兩天。這個時候去村裏逛,家家戶戶的簸箕裏晾曬著南蛇藤的葉子。太陽的熱量讓獨特的味道更加濃郁,預示著三月三的美食即將登場。
3月3日,村裏的婦女開始做美味的食物。雞糞藤餅的做法也很簡單。將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磨成粉,加水揉成面團。水開了,要麽用水做成小球,要麽用刀切成條,扔進開水裏。煮7、8次時,加入紅糖或白糖,再煮。可以吃了。
估計葉子富含花青素,零食是深綠色的,外觀並不搶眼。但是食物並不取決於外表。雞糞的獨特味道,米粉的清香,糖的香甜,混合成美味的蛋糕。
在我的記憶裏,春天的記憶不是花,不是嫩葉,而是那碗雞屎藤。每年春天,我都要去摘,看著我媽揉面團,把面團拉到鍋裏,放糖,慢慢地盛出兩大碗。爸爸小心翼翼、鄭重其事地把兩個碗拿到祠堂,和叔叔們壹起恭敬地祭拜祖先。祭祖儀式結束後才能吃飯。
雞屎藤小吃,仿佛是春天的壹種儀式,只有吃了它們,才能真正體驗到這壹年的春天,否則就是假春天。
正如中國所有的節日都是“吃”的節日壹樣,三月三也是壹個吃的節日。之所以有吃雞糞藤的說法,是因為據說春節剛過,大魚大肉吃多了,吃綠色植物,清腸胃。特別是雞矢藤是壹種可以壹味入藥的草本植物,具有祛風利濕、止痛解毒、消食化積、活血消腫的功效。
當然,這些都是後人在尋找的理由。壹種習俗的形成有它自己的原因,但這只是開始,現在沒有人知道它,甚至沒有人傳說它。
作為傳統,北海、湛江、茂名、海南等很多地區都有吃雞糞的傳統,只是做法略有不同。比如海南,會加姜絲。根據食人的認知理論,在遙遠的年代,這些地區的人們可能住得很近,甚至屬於同壹個部落。
後來去了上海,那裏清明節前後流行吃青丸子。青團是用艾草的葉子榨成綠色的汁液,混合糯米粉做成的餅。它也類似於雞糞。後來發現,這種傳統食物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
也許愛春天的最好方式就是吃它。那些和吃有關的記憶,跨越地域,跨越歲月,成為最美好的回憶。這也是我們民族特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