鱅魚魚苗養殖的池塘面積為1/151/15hm 2,池塘深度約為1和5m。堤壩堅固不漏水;池底平坦,淤泥適量,無雜草叢生;魚塘陽光充足,陽光明媚。而且在放養前壹定要清洗幹凈。
2、炒絲襪。
以往湖泊水庫鱅魚的放養規格壹般為13。2㎝關於大型魚類品種,在現代技術條件下,要求0。15—0。5kg/尾甚至1,0kg大型魚種。
檢疫和消毒:魚病檢疫和魚類消毒必須在魚群入庫前進行。嚴禁在倉庫內存放患有傳染病的魚類。
謹慎操作:長途運輸的魚種運到水庫後,要用水庫水慢慢加入魚容器,待容器內水溫與水庫水溫差不大時再慢慢放入水庫。放入水庫後,放養人員也要站在水庫邊緣或船上,用槳輕輕攪動水庫水,慢慢帶動魚種遊向大水面。
放養時間:應在冬季或初春水溫5 ~ 10℃時進行。此時有利於魚種的高密度運輸,可以減少運輸中的人員傷亡;魚種和猛魚的活動能力減弱,猛魚對放養魚種的危害相對減少。
放養地點:宜選在水庫上遊肥沃的海灣,水深較淺,避風,陽光充足。這樣,遠離水庫下遊的溢洪道和泄洪洞,可以減少放養魚類的逃逸機會,縮短對大水面環境的適應時間,加快生長,提高成活率。
3.水質管理。
水質是養鱅魚成功的關鍵,所以在養鱅魚的過程中要時刻註意水質的變化。透明度可以作為觀察水質的標準。
鱅魚幼魚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25-35厘米,鱅魚幼魚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35-45厘米。如果鱅魚達到8-10cm,透明度小於30cm,壹周內可能發生黑鰓病。
(1)換水的量和時間要根據鱅魚的水色、透明度、外殼和鰓的清潔度以及底料的汙染程度來確定。
(2)鹽度調整在淡水資源豐富的地方,為了使鱅魚快速舒適地生長斑點叉尾鮰,應根據鱅魚的不同生長階段調整鹽度。
(3)水質改良劑,如過磷酸鈣、微生物菌劑、光合真菌等。也可用於有條件的鱅魚養殖場改善水質,以吸附或分解池底有機物,減少氨氣等有毒氣體的危害。
4.餵養方式。
餵。鱅魚主要想獲得更高的產量,就必須餵養。餌料可以是麥麩、谷殼,但效果不如鱅魚專用飼料。鱅魚的飼料由餅粕、麩皮、魚粉和添加劑組成,比草魚飼料需要更高的營養價值,類似於鯉魚、鯽魚等雜食性魚類。壹般制成粉末,含粗蛋白30%以上。春季水溫達到15℃時,與馴服其他掠食性魚類相似,但時間可能稍長。夏秋季水溫在26℃以上時,是鱅魚生長較快的季節,要結合水質管理加強投餵。鱅魚投餵訓練成功後,投餵量壹般為池魚體重的1%-3%,乘以2-3倍。投餵時,鱅魚壹般繞著食物場遊動,頭半露在水面,帶水的飼料吞進嘴裏。整體表現不像其他掠食性魚類那麽激烈,而是溫和得多,攝食系數壹般在2-3之間。有人用膨化顆粒漂浮飼料餵養鱅魚,雖然飼料質量很好,但效果並不理想,魚長勢不均勻,大小差別很大,而且飼料系數很高,群體產量也壹般。有人用蛇皮袋裝芝麻油渣、植物油渣、幹雞糞等粉狀飼料,掛在池塘迎風向陽的地方。壹般每畝掛壹袋,鱅魚餓了就會摸口袋吃。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那些來源方便、價格低廉的池塘,被網箱養殖戶借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疾病預防和控制。
魚病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魚病壹般容易發生在“大麥黃,白露心”,壹是水溫逐漸升高,二是水溫逐漸下降。這兩個季節是魚病的高發季節,需要提前預防。防病采用先殺蟲後消毒的方法。通過目測或顯微鏡診斷魚病,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