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耕地和人口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國土面積328.7萬平方公裏,人口近6543.8+0.5億。人口密度為319人/km2,是中國(134人/km2)的2.38倍。然而,印度的土地可用率遠高於中國。印度耕地約654.38+0.2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5%,而中國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654.38+0.3.54%。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1996年我國耕地面積為65438+30039萬公頃,2006年減少到65438+2700萬公頃,其中壹般耕地15826萬公頃,臨時耕地21256萬公頃。因為兩國都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土地和耕地資源很難統計,所以要做到非常準確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模糊地說,雖然中國的國土面積比印度大很多,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基本和印度相當。然後因為中國人口比印度多,人均耕地面積明顯比印度小。中國人均耕地0.1公頃,印度0.15公頃。中國和印度都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為76851億,占總人口的59.47%。《中國農村統計年鑒》顯示,2003年我國農村戶籍人口為93751億,占總人口的72.55%。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到城市上學、工作,或者興辦鄉鎮企業,脫離了農業生產,生活狀況基本上已經城市化。國家統計局的農村人口數據就是基於這個基本事實。在農村人口中,這部分長期脫離農業生產的人被減去了。所以實際農村人口遠低於戶籍人口。即便如此,中國的農村人口仍高於印度。根據糧農組織2002年的數據,印度農村人口為5.5328億,占總人口的52.7%。根據國家統計局較低的數據,中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5230萬。農村人口比印度多,耕地面積基本相當。可見,中國農業生產面臨的困難比印度多。
印度糧食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幾年9000多萬公頃,多年6543.8億多公頃,幾十年來變化不大。然而,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糧食種植面積有減少的趨勢。有壹點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的貧困人口數量遠遠少於印度,印度的貧困人口數量是3.2億,而中國只有3000多萬。然而,根據中國專家的說法,中國有大量人口處於貧困的邊緣。農產品能增加收入的時候,就是貧困線以上了。當市場形勢不利於增加農產品時,這些人可能會跌入貧困線以下。加上這部分邊緣化人口,中國的數字高達7000多萬。
中國的GDP比印度高很多,2003年是65438美元+0.4082萬億,而同期印度只有0.558萬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2.5倍。中國人均GDP是1089.9美元,印度是531.6美元,印度只有中國的1/2。
第二,糧食產量
中國和印度的糧食產量差別很大。根據國家統計局及其引用的糧農組織的數據,即使在2003年中國糧食產量相對較低的時候,也是印度的近兩倍。中國4.307億噸,印度2.49億噸。當然,中國的人口也比印度多,所以應該生產更多。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在耕地面積與印度基本相當的情況下,卻產出了如此高的糧食量。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的農業生產技術高於印度,同時也要清楚地看到,印度的低產量說明其生產力發展仍有很大潛力;中國產量高,在有限的耕地上繼續提高產量相對困難。
從品種看,2003年中國水稻產量為65438+6066萬噸,印度為1.5438+000萬噸。中國小麥產量8648萬噸,印度6932萬噸。中國玉米產量為1.1.583億噸,印度為0.1.47億噸。中國大豆產量為0.1.539億噸,印度為0.68億噸。這兩個國家的大米和小麥的差距並不大。考慮到中國人口多,多生產壹點很正常。差距大的是玉米產量,是印度在中國的10倍。其次是大豆產量,中國是印度的2.26倍。
按人均糧食產量計算,中國高於印度。80年代以後,中國人均糧食產量迅速上升,1980年人均糧食產量為326.7公斤,而同期印度僅為216.2公斤。1990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上升到393.1公斤,比1980年增長66.4公斤,增長20.32%。同期印度也有所增加,人均235.7公斤,與1980相比增加了19.5公斤,增幅為9.02%。2003年,中國人均糧食產量為334.3公斤,低於上世紀90年代。同期印度為237.7 kg,也略有下降。總體而言,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比印度多100公斤左右。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人均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400公斤,而印度從未達到300公斤。
分析以上數字,中印兩國糧食供給的巨大差異令人印象深刻。壹般認為,糧食的消耗基本上是壹個常數,具有壹定的剛性。過快地增加或減少是不現實的。說中國和印度由於人的特殊性,消費有壹定差距可以理解,但是差距是100 kg就很難理解了。那麽印度人除了食物還有其他途徑供應大量食物嗎?答案是否定的,谷物以外的主要食物應該包括肉、蛋、水產品、水果、牛奶、蔬菜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3年中國的肉、蛋、水產品、水果產量大大超過印度,僅印度的牛奶產量就是中國的兩倍多。有資料顯示,印度是養牛大國。2003年,大額牛存欄量高達226654.38+0萬頭,所以牛奶產量高,但牛肉產量只有654.38+0.5萬噸左右。中國牛肉產量達到630.4萬噸。因為中國的豬肉產量世界第壹,家禽養殖數量也非常多,豬和家禽使用的飼料主要是糧食。所以中國的養殖業消耗了大量的糧食。而印度主要以養牛為主,牛的飼料少,所以印度的糧食消耗量比中國少很多。
三。糧食進出口貿易情況
2003年,中國大米出口量為234.4萬噸,同期印度出口量為280萬噸。中國出口小麥1813300噸,印度出口500萬噸。中國出口玉米1639萬噸,印度幾乎不出口。中國進口大豆2047萬噸,印度沒有。中國糧食凈出口7.73萬噸,印度凈出口780萬噸。2004年,受糧食市場價格影響,中國出口進壹步減少,進口進壹步擴大,糧食凈進口量達到1930萬噸。印度仍將出口250萬噸大米,盡管其大米庫存減少了65,438+00%。小麥庫存從690萬噸降至550萬噸,出口量仍將為654.38+0萬噸。據估計,2004年印度的糧食凈出口將達到350萬噸。
第四,壹些結論
1.就農業和糧食生產的發展潛力而言,中國和印度各有所長。印度糧食生產單位面積產量目前較低,提高潛力很大。由於庫存和財政壓力,印度目前並不急於提高糧食總產量水平,而是在保證國內消費的同時努力擴大出口。在這方面,國家提供壹些優惠政策鼓勵。印度畜牧業的發展受到食物供應的制約,而且集中在消耗食物較少的行業。但由於糧食供應充足,中國仍有繼續發展畜牧業、擴大糧食轉化規模的巨大潛力和市場。
2.印度在糧食供給能力相對較低、糧食庫存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仍能大規模出口糧食,值得思考和研究。印度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和實踐是獨特的。
3.就貧困人口而言,雖然印度比中國多,但中國農村人口比印度多216萬,可見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難度並不比印度小。而且,由於中國可耕地少,人均耕地少,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國策決不能動搖。
4.20世紀60年代以前,印度是壹個極度缺糧的國家,被稱為饑荒之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和發展,農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糧食短缺成為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之壹。對於這樣壹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國家來說,這的確是壹個了不起的成就。我國也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就不可能快速持續發展。當然,中國在發展中應該主要針對世界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在發展中盡量在更高的層次上起步,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加強對印度這樣的國家發展的研究和借鑒意義重大,這些國家與中國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處。實際上,本文所做的研究和比較只是初步的,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壹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