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植物枯萎,凍蟲潛伏,是自然界萬物藏精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要藏在裏面。因此,冬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順應體內藏陽,以收陰護陽為根本。由於陽氣的封閉儲存,人體的代謝水平相應較低,需要依靠“腎”這壹生命的原動力來保證生命活動能夠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中醫認為,人體能量和熱量的總來源在於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火力”。“火力”強,體現腎功能強,生命力強;反之,生命力就弱。在冬季,如果腎臟功能正常,就能調節身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引起代謝紊亂,發生疾病。
那麽,怎樣才能保證腎強,也就是火力強呢?重點是防止冬季寒冷天氣的侵襲。能使人生病的寒冷氣候,中醫稱為寒邪。寒邪表現為氣溫低或氣溫驟降。寒為冬季主氣,主要見於冬季,其他季節也不缺席。在平時,容易感冒、從事壹些特殊工種(如制冷工)的人,往往能感受到寒邪,患上感冒疾病。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什麽是陽?《黃帝內經》解釋“陽如天上之日,賜光暖於性。沒有它,壹切都無法生存。”如果人體內沒有陽氣,機體就會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不能供給能量和熱量,生命就會停止。冬天,壹些年老體弱的人往往會覺得手腳不暖,怕冷,更喜歡溫暖。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火力不足”,中醫稱之為“陽虛”。
人體陽氣的盛衰往往預示著生理機能的活躍程度,但沒有什麽比寒邪更威脅人體陽氣了。寒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體內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寒象。常見的情況有:
惡寒:天冷。這是因為衛氣是體內的楊琪之壹,當寒邪被捕獲在肌表之外後,衛氣與外寒競爭。寒閉時,衛氣受抑,不能泄出,產生惡寒。同時可以看到發燒的癥狀。這是因為衛氣停滯。
胃脘痛:是由於這種外感寒邪侵入體表,直接進入胃腸所致。寒邪損傷脾胃陽氣,所以引起上腹部疼痛,同時也可引起嘔吐、清谷等癥狀,甚至四肢冰涼。
脈象異常:寒邪襲人而引起的脈象異常,主要表現為脈緊、脈遲、脈沈。原因是寒邪侵入經絡影響了脈中氣血的循環。寒邪殘留在人體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肌肉、皮膚、肌腱攣縮的影像。
疼痛:這是寒邪侵入人體後最常見的癥狀之壹。比如寒邪侵入肝經,阻礙肝經血液的循環,使血液停滯,則見睪丸腫大的疼痛,稱為“寒虧”。如果寒邪侵入四肢,就會形成關節痛,西醫所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如此。《黃帝內經》在論述疼痛病的機理時,明確指出“血虛則痛”,但血虛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壹點是寒邪侵入血管後,血流不暢。血液供應有障礙,所以引起疼痛。
總之,寒邪傷人的癥狀很多,這裏就不壹壹列舉了。此外,寒邪損傷的臨床癥狀還有壹個特點,就是排出物和分泌物往往清冷,如流涕、咳痰、嘔吐清水、小便長、清谷等。如果外感寒邪長期存在,這些分泌物會由清轉黃、變紅,這是由寒轉熱的標誌。